平安夜 自然好睡

 

 

 

美國有好幾百萬人睡眠不足,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(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)最近調查指出有35%美國人每晚睡不到7小時,低於建議健康睡眠量。

一覺好眠不只是能增加我們的幸福感,現在有愈來愈多科學共識,同意睡眠能降低心臟病、糖尿病和肥胖機率。在睡眠實驗室裡,受試者在3週內大幅減少睡眠,結果在抽血檢查出現前期糖尿病(或糖尿病前症)跡象。如果你懷疑睡眠的重要性,你該知道,現在科學家相信睡與醒的循環,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核心組織原則,就連最小的單細胞組織都有生理時鐘的基因定序。

當然,市面上有很多安眠藥,不幸的是不一定非常有效,還可能上癮、帶來危險。

所以不少人喜歡安全、全天然的替代品──有科學證實支持其效果的褪黑激素。

而我們的身體也會在睡眠時自動產生這種褪黑激素。

 

褪黑激素是什麼?

科學家在1950年發現褪黑激素,當時有個皮膚醫學實驗室認為褪黑激素與膚色有關。研究者都服下大量褪黑激素,期待膚色變淺,結果變得很想睡。

科學家最後才發現,褪黑激素是一種荷爾蒙,會告訴身體現在是晚上了,在大腦松果體裡製造出來。

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家沃特曼(Dick Wurtman)的團隊,在1960年代發現光線可以透過眼睛到達哺乳動物的松果體,控制褪黑激素的釋放。在白天,褪黑激素由光線抑制,晚上則會流入血液,除非我們處於亮光或藍光下,才會抑制褪黑激素的釋放,讓我們一直醒著。

當褪黑激素進入血流當中,就會發揮作用。身體如何回應這個訊息,則各有不同,例如對夜行性的老鼠,褪黑激素的功能或許是讓他們醒著。至於人類和其他白天活動的生物,褪黑激素則讓身體準備休息,並幫助身體休息一整個晚上。

 

 

資料來源:  天下雜誌